扩招博士|蓄力大国科技竞争背后的英雄

Page content

扩招博士|蓄力大国科技竞争背后的英雄 by Dr.X的基因空间

大规模博士扩招背后的冷静思考

扩招的博士

       最近一则新闻划破了我的屏幕。起因是上海交大拟在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将规模扩大至5000名左右。一年招5000名博士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上海交大2025年本科招生总数仅为4995人,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近几年平均每年约5万名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可以说光是上海交大计划一年招的博士生就是美国的十分之一。消息一出,迎来许多质疑声和无奈声。要知道在逐渐内卷的今天,学历贬值已成为当今硕博口中长谈的话题。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2022年房价开始下跌前,国家就已经开始频繁迅速地出台各种政策,与省市地方政府联合打出多套组合拳希望房价软着陆、止跌回暖。然而,近几年网上早已喊出了就业难、难就业。高学历硕博已经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出现了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但是我们很少看见有多少组合拳打在解决就业的问题上。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接着博士扩招的话题,我想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浅谈自己的些许看法。所谓扩招,并非只是为了延缓就业问题,其实对于高学历人才的扩招,恰好迎合当前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我们需要借助扩招打造一套辅助国家在新时代迭代更新科技架构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大国的前进需要倾注博士的力量

       从国家战略层面讲,扩招博士生本质上是以工业化思维从宏观层面大规模批量生产博士。而培养博士生是学术界、科研界孵化科技成果成本最低的方式。这是因为与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等需要支付高额工资的科研岗位相比,培养一名博士生只需要支付非常廉价的工资(还不需要缴纳社保五险一金),例如经费雄厚的中科院等院所大部分博士三年级学生的工资仅在5000元左右徘徊,只有少数经费高度富裕的院所或课题组能将学生补助发到7000以上。并且与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等相比,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能够付出的科研时间也毫不逊色。因为前者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季度花费数月的时间打磨国自然、省自然或地市级科研基金,去除这些工作以外,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生活因素也是约束前者难以在一线科研阵地上大量付出精力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一名博士生可以做到心无旁骛一心扎根实验室,还不需要因为基金本子的雕琢缩减实验时间。用这种方式大规模招博士生可以用最廉价的方法帮助国内众多科研项目落地实施。
       别看现在国自然资助率下降了,但是资助数量和资助经费总量依然是逐年增加的。如此多的项目需要有人脚踏实地一个实验一个实验地落地实施、验证、改进。这些大量的博士生就是最好的人选。目前科研发展迅速,学科分支众多,如果在不同的科研领域中富集博士生,一旦这群学生里面有一个或者两个成功将项目落地成型,或者他们的脑子突然灵光一线提出更好的方案。那么对于国家而言都是赚到。特别是我们国家目前在科技和工业上需要快速升级迭代以赶超美国。这种大规模批量生产博士确实是目前最有效的且最有性价比的方法。当然,这种大规模扩招对个人而言必然带来内卷加速的残酷后果,市场企业无法在短时间提供足够的匹配博士学历的岗位,最终大量在博士阶段因为选题不对或者其他客观因素导致没有耀眼成果的博士们将迎来高压的择业选择。
       但是请明白一点,宏观发展的客观需求往往不会因为微观个体的不满而改变。也请不要忘记,目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传统西方国家为了遏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们蜕变升华而掀起的不平等科技战、关税战。先有国,再有家。为了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黎明前的黑暗是必须要经历的。国家现在需要科技发展,国家需要大量的勇士在知识的前沿挖掘突破,国家需要高学历人才在科技前沿领域取得进展。未来大量的博士生将会为了国家奉献他们的青春中最宝贵的4~7年时间(4年读博时间+1~3年不等的延期时间)来碰撞出科技突破点。
       作为个体而言,我们要学会适应内卷。因为这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突破第一大经济围追堵截的不得不面临的挑战。因此,未来的内卷不是你我抱怨几句说停就能停的。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思想,用更好的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这场残酷的内卷中。无论我们个人是否有卷出何种原创成果,但是作为参与者的我们之中只要有个别人,哪怕是一个人卷出来突破性成果,那么我们就能为国家在科技领域更快一步追赶甚至超越美国提供最大的支持。7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为了我们后辈能安全地生活,他们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今天为了我们的后辈能在世界上有尊严的活着,我们仅仅只需要在哪怕失败了也不会失去生命的科技战场上奋勇突破。

未来博士发展预估

       其实说到这里了,未来博士生的就业发展也很清晰了,对于能够真正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顶尖人才,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愁工作,但是这群人必然是极少的精英。而大部分博士,可能只是手里有一两项拿得出手的成果或能力,对于这部分博士也不是无路可走。要知道,目前美国依然在众多领域领跑世界科技。当美国在未来拿出新技术,新科技时。这一大部分经过项目锤炼有两把刷子的博士,可以作为快速复刻美国新技术的得力干将。要知道在OpenAI刚官宣chatGPT后,中国的通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而彼时的欧洲,却很难在短时间内亮出自己的AI模型。以至于当前世界上AI领域只能看见中美作为两大主演对台唱戏,而曾经引领世界科技的欧洲老牌强国,反而成为了AI领域的配角或看客。我相信,对于大部分博士,只要在读博期间是努力认真地钻研了真正的科研,积攒了一两项有竞争力的技术,依然可以在未来大有可为。作为追赶世界第一的第二大经济体,在未来的国力竞争马拉松中确保第一名有的,我们有且不能落后,第一名没有的我们也有,这才是制胜策略。因此肉眼可见的是让一部分顶尖人才打磨国家的特色科技,夯实超越美国的科技基础,一部分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力量,确保在关键领域中能够稳步跟进领跑者。而对于最后那一部分付出了巨大沉默成本而没有收获硕果的博士,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将在内卷的时代中被淘汰抛弃。在读博的过程中无数次失败的经历磨练的是自己心性,这一部分博士背后从大量失败的实验中总结出的了许多快速判断项目可行性的经验。如果他们能在未来的就业中找到一席自己的舞台,必然能大放光彩。

未来博士就业选择

       其实无论是对于哪一类博士,大家终归要面对就业的选择。读博历练了自己的能力和眼见,但是就业的选择又存在巨大的信息差。事实上当前大量的在读博士生最大的焦虑来源于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而导致博士生内心产生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就业的信息差。特别是博士生每天读到的新闻都是关于内卷、裁员等负面信息,更加加剧了内耗。其实我觉得在大量扩招的背景下,大家大可不必有这些焦虑。因为扩招作为国家宏观战略发展的必需需求不会因为个体的不满而改变。我们真正需要明白的是在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如何在稳步锻炼自身技术技能的同时做好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提早了解专业方向覆盖的就业岗位,提早进行针对性规划。因此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打破信息差的载体。作为已经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的我,可以无偿为生物学领域的大家分享我了解的载体——生物职场人。作为和我同期入学的战友。我们都曾经历科研的历练、职场的成长。我们一同经历了疫情期间生物行业的辉煌时刻,又一同经历了中美关税战、科技战下通缩环境的职场寒冬。随着阅历的丰富、经历的积攒。我的战友逐渐和各大企业公司建立了联系。在全面扩招的背景下,她励志要成为未来生物硕博毕业生的就业引路明灯。

       我相信祖国的未来必然向好。可能有的网友会质疑我,隔壁日韩同样经历了学位扩招。但是最终都因极度内卷的社会和贬值的学历而失败告终。我想告诉这些内心有质疑声的人。我们的祖国和他们不一样。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稳步健康发展。当年日韩受制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短缺。他们无法做到各行各业全面发展,只能依靠大量进口外国原材料发展单一的制造业和工业,以服务和产品出口的谋求短期的繁荣发展,这种单调的经济结构必然导致一旦工业产能过剩后经济转型的韧性和动力不足。而我们不一样,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有各种支持我们发展的原材料、能源。在充分的自然及健全的各行业必然为我们的经济由工业型向科技型转变提供了强劲的韧性。在我看来扩招代表了转型的希望,我们要承认内卷,但是也要理解内卷。因为我们无法做到每时每刻宏观发展的需求都能完美契合我们作为微观个体的自身发展需求。当下及未来,我们国家必然会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艰难前进,如70年前我们的先辈在数倍于我们的敌人面前依然奋勇杀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一样,当前作为国家高学历人才储备军的我们也一样能像我们父辈那样在残酷的大国科技战争中为我们的后代打出一片有尊严的未来。我们都是时代背后的英雄。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