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出路在哪儿? by 郑州楼市
大学毕业以后,从郑州回豫东农村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有时忙于各种杂事抽不开身;有时得了空闲,想写作、睡觉、读书;有时怕坐车,晕得厉害,呕吐不止,返乡之行也就成了一趟苦旅。每次回去,我都会留意家乡的变化:刚修的路,去世的人,新盖的房子,熟透的庄稼,发布的政策……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好像弥补了我在异乡漂泊的酸涩。我也会思索:这片土地,这群父老乡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经历了哪些坎坷?大家的出路在哪儿?如果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孩子,不去关心、关注、提问,其他人会在意吗?比我有才华、有能力和话语权的人,可能他们不如我熟悉村里人的生活,而熟悉农村生活的人可能不如我有知识、愿意思考、表达。作为一个来自农村,又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我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责任感。能为家乡百姓说点话,也是我的荣幸。首先是年轻人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村里有一些年轻人,他们在外地没有稳定的工作,不容易找到活儿,于是就回到县城和镇上,打零工、开店。打零工,收入不高,一天几十元,上百元。几百元的少,多是爬高上低、吃苦卖力气的工作,早出晚归才有可能挣到。一天一结工资,有时半个月发一回工资。有的工作,半年或更久发工资。我记得附近村子有外地人承包的葡萄园,老板只有把当季所有的葡萄卖光,收了货款,才给员工开薪水。葡萄卖不掉,卖不完,工资就会拖欠。农村年轻人开店,有理发店,花店,小吃店,水果店,蛋糕店等等。这些店规模不大,多开在村口、镇上的大街,我和开店的年轻朋友聊了一下,他们说店里的生意时好时坏,有淡旺季。一位二十八九岁的女孩儿,在镇上卖花,她说前段时间七夕情人节,销售额不错。更多时候,店里冷冷清清。进一步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还不错”并非生意十分火爆,而是相比平常说得过去。镇子附近的人越来越少了,钱不好挣,愿意消费的顾客自然也不多。村里也有年轻人开网约车,不过,今年内卷的厉害。一位小哥告诉我,同样的距离,原本上百块钱的车费,现在降到了八十,七十。他说,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多了。在外地的农村年轻人呢?干什么工作的都有,送外卖,分拣快递,汽车维修,工厂普工。稍微有学历的,做会计,中小学老师,护士,医药销售……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虽然有那么一份工作,但普遍焦虑:收入不高,晋升困难,前途暗淡,难以在城市安家落户。不光年轻人面临就业和收入问题,农村中老年人同样如此,而且似乎更严峻。村里很多中老年男性,在工地干了二三十年。虽然背井离乡,过的苦点儿,累点儿,但能挣到一些钱,日子还算有盼头。这两年房市衰落,建筑行业有些惨淡,身为农民工的他们深受影响。突然之间找不到活做了,大家都很紧张、焦灼,甚至出现愧疚和自虐心理。有位农民工大叔,五十多岁了,只有干活的时候他才能吃得下去饭。没活做的时候,他说没心情吃饭,这一天没挣到钱,又要花钱买饭,非常舍不得。等饿了肚子,必须得去吃一些的时候,他一边吃,一边心疼饭钱,十分难受,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村里的中老年女性,前些年,她们还能去外地服装厂、食品厂、电子厂工作,或者去新疆那边摘棉花,去安徽、湖北采茶叶,去宁夏摘枸杞……这几年,来村里招工的企业越来越少。现在大家的工作主要是务农,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务农。绝大部分人种植的是农作物,比如小麦,玉米。只有少部分人,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辣椒,大蒜,以及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种植农作物也好,种植经济作物也罢,现如今,农民依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局。七八月份河南大旱,玉米枯的厉害,村民们忙着拉管子,抽水灌溉。最近,降雨不断,田里积水非常严重,成熟的玉米涝在了地里,人和机器都无法进去干活儿。大家普遍感到焦虑。即使庄稼顺利收回家里,卖掉,然而抛去各项成本(化肥、种子、除草、灌溉等费用),农民在土地上所得的净收入,微乎其微,甚至是入不敷出。虽然说种地光荣,但收入实在是无情。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农村人的幸福感就会下降。这不仅是大家的经济问题,由经济问题也传导为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如果不去重视、解决,乡村振兴也许会走很多弯路。经济学家说的阵痛有时是假象,病根不除,容易形成顽疾。后来以为不疼了,很可能是“麻木”了。河南农村的婚育问题,已成为大问题。先说说婚恋问题:在河南农村,年轻人恋爱结婚十分不容易,不光是男生不容易,女生也不容易,有时候是经济原因,有时候是其他原因。经济原因,比如彩礼、婚房、车子,这些是河南农村结婚的“新时代三大件”。这几年,彩礼可以说是连年上涨。有些地方的彩礼数目,甚至不是平滑的直线增长,而是跳跃性、爆炸性增长,去年十万,今年可能十五万、二十万,明年也许是三十万。彩礼数目增长很快,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却不稳定、下降,这就形成恶性循环,结婚越来越难。彩礼的问题勉强解决了,还要考虑婚房。房价虽然下跌一些,首付比例也下降了,但是对于农民而言,房价基数仍然很大。准备好彩礼钱,再去凑买房的钱,常常捉襟见肘。还有车子问题。在我们那里,如果两个人相亲,男孩开的不是汽车,而是两轮电动车,或者很差的汽车,这桩婚事大概是成不了的。怎么办?年轻人贷款也要先买汽车,买不错的汽车。盛大的订婚宴、婚礼,三金五金……这些也需要一大笔钱。有位朋友为了能够顺利结婚,风风光光操办,想多赚一些钱,于是跑到外省工作。不料,却因为异地,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分了手。结婚难,除了经济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观念,一些农村青年不想结婚,认为单身更自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也有年轻人想找灵魂契合的对象结婚,对配偶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年轻女性也不容易。我认识一位女孩儿,婚后丈夫去外地打工,她不习惯和婆婆相处,于是常常在娘家住。由于夫妻分居,两人也没有孩子。其实他们认识没几天,女孩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走进婚姻的,不存在什么伉俪情深。虽然从经济学上来说,婚姻是规模经济,好处多多,但现实扇了理论一个耳光。生活中,大家似乎根本没有看到结婚的好处,只看到了婚后的贫穷、争吵、压力、痛苦。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前段时间,国家出台政策,推出基础育儿补贴,与此同时,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免费,这其实也是因为看到了老百姓生儿育女的压力。农村人生儿育女,生相对容易,养育并不容易,养好更难。十年前,河南农村留守儿童非常多,父母二人在外地打工赚钱,孩子由爷奶照顾。这一代留守儿童就是今天的90后、00后,成长起来经受许多困苦,虽然物质上比前几代人好许多,但普遍缺乏父母关爱。现在的河南农村,90后、00后陆续成为父母,“双亲”留守儿童少了,更多的是“单亲”留守儿童——父亲去外地打工,母亲留在农村抚育孩子。新的问题相继也出现了,我看到不少农村女性出现产后抑郁,而且人数越来越多。我认识的几位女性,至今还在做着噩梦,她们梦到孩子生病住院,自己一个人跑不过来,很惊恐。有些女性甚至出现轻生念头,需要服用治疗抑郁的药品。前段时间,“强制缴纳社保问题”议论纷纷。抛砖引玉,一个话题扯到另一个话题,很多朋友为农村老人打抱不平,因为这些老人一直不在“视同缴纳社保”之列,每月只能领一二百块养老金。老农民是做过很大贡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农民没日没夜劳作生产,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同时,也为工业化积累了原始资金:工农产品“剪刀差”——即工业品高价、农产品低价的不等价交换,老农民为我国工业化积累了近万亿资金,支撑了我国工业年均11%的增速。原子弹咋造出来的?火车咋跑起来的?不只有科学家埋头苦干。也有农民的付出。此外,老农民还以集体化、义务劳动的形式,参与我国大规模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像红旗渠,是咱们河南农民一点点挖出来的。后来,数亿农民进城打工,成为“中国制造”和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同时,工业化与城镇化占用大量耕地,农民以低补偿方式让渡土地,为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空间……没有这些老农民的牺牲和付出,我们的国家富强不了。现在,河南农村出现了养老问题,老农民过的还是比较辛苦。举个例子,我村里有一位孀居的老太太,七十多岁了。今年夏天异常炎热,蚊子又多,她家里安装不起空调,电风扇吹出来的风不凉快,热得老人家整宿睡不好。两块钱买一盒蚊香,每盘分几段用,一个大夏天都没有用完。其实,即使安装了空调,村里老人也不太舍得用。电太“贵”,养老金不够缴纳电费。有人说,算计几百块电费,是小农意识。事实上,小农意识不是一种思维,而是一种处境。老人们没有钱,没有可观的养老金,只能精打细算过日子,风险来了,才能稍微好过一点。如今,国家电力产能上去了,空调产能也逐渐开始过剩。如果能针对农村老人进行补贴,拿出专项资金,至少晚年的夏天,老人们是凉爽的。还有老人大概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经常记不住东西,在村里乱逛。儿子和女儿都在外地打工,老人一直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养儿防老的“梦想”,似乎成为了妄谈。离开家回郑州的那天早晨,母亲因为要去干活,抽不开身,没能送我。祖母在菜园子里摘了许多的蔬菜,豆角,黄瓜,茄子……让我带走。祖父踉踉跄跄跑过来,硬要塞给我一百块钱。我推脱,拉扯,祖父突然抽噎起来,嘱咐我要照顾好自己。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