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印度人是如何把全村老乡搬去美国的?

Page content

一个印度人是如何把全村老乡搬去美国的? by 有槽

在印度特伦甘纳邦阿迪拉巴德区哈斯纳普村(Hasnapur),一个名叫坎迪·斯里尼瓦萨·雷迪(Kandi Srinivasa Reddy)的人,通过操控美国H-1B签证系统,通过多家壳公司操作,帮助300多名印度人获得赴美工作机会,大部分来自这个村庄。

坎迪·斯里尼瓦萨·雷迪

哈斯纳普村,特伦甘纳邦阿迪拉巴德区的一个小角落,人口不过几千。村里是典型的印度乡村风貌:黄土飞扬的窄路,村民们蹲在棉花田里,汗水混着尘土。

坎迪·斯里尼瓦萨·雷迪就出生在这儿,自称“普通农民的儿子”。他小时候,村里没几户通电,孩子们围着煤油灯读书,最大的梦想不过是考个公务员。

雷迪却不甘心。

他的数学老师告诉彭博社记者,他自小就自学Basic编程。高中毕业,他考上本地一所大学,学计算机,课余摆摊卖煎饼,攒钱买了台二手PC,夜夜钻研代码。

2011年,雷迪的人生翻开新篇。他咬牙贷款,飞到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读计算机硕士。在Rolla小镇的校园里,他白天啃算法,晚上在披萨店刷盘子,周末帮教授修电脑。

毕业后,他留在达拉斯,靠OPT(临时工作许可)进了一家小IT公司,年薪5万美元,租了间月租600美元的单间公寓,开辆二手本田上班。

2013年,雷迪创立了第一家公司——云大数据技术公司(Cloud Big Data Technologies LLC),注册地就位于达拉斯。

云大数据技术公司

他的第一位员工是拉维(Ravi),哈斯纳普村的同乡。2014年,雷迪帮拉维申请H-1B签证,运气非常好,直接就中了。他们俩拿到了当地银行的数据库维护订单,挖到了第一桶金。

因为薪水低廉,雷迪决定继续雇佣老乡。

哈斯纳普村成为他招募人才的起点。他通过举办“免费IT培训营”,吸引阿迪拉巴德地区20-25岁的年轻人,教授编程和职业技能。

营地设在村里学校或社区中心,每年举办多次,持续1-2周不等。参与者主要是20-25岁的本地青年,包括高中毕业生和本科生,他们多来自农业家庭。训练营培训免费,覆盖编程基础(如Python)、数据分析、CompTIA认证准备,以及简历撰写和面试技巧。讲师多为雷迪公司从美国派回的印度员工,或本地IT志愿者。

雷迪每年回村巡视,亲自授课,分享“从棉田到硅谷”的经历,就这样,雷迪量产了大批低质程序员。

为了给他们解决H-1B签证问题,雷迪动起了歪脑筋。

美国H-1B每年限额8.5万个(6.5万普通名额+2万硕士及以上名额)。由于申请人数远超限额,2020年前,H-1B签证分配采用随机抽签机制,2020年后改为电子抽签系统。然而,系统的漏洞为雷迪这种劳动力搬运工提供了操作空间。

H-1B签证抽签系统的核心漏洞在于其“多重注册”规则。

2020年前,USCIS(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允许不同公司为同一名候选人提交多份申请,只要“受益人ID”不重复即可。这一规则旨在增加雇主灵活性,但无意中为批量操作敞开大门。

部分外包公司通过创建多家关联实体,为同一候选人提交数十份申请,极大提高中签率。此外,USCIS对申请公司的真实性审查不足,仅要求提供职位需求证明和劳动条件声明(LCA),而这些文件易于伪造,难以核实实际工作需求。

2020年,USCIS推出电子抽签系统,试图简化流程并减少纸质申请成本。新系统要求雇主在线注册候选人,每份申请缴纳10美元费用,抽签后再提交完整材料。

然而,电子系统初期缺乏严格的身份验证机制,例如未强制要求候选人护照号,导致“影子申请”泛滥。外包公司可通过自动化脚本批量提交申请,规避人工审查。此外,系统对关联公司的监管不力,允许共享地址、资源的公司重复提名同一候选人,进一步放大漏洞影响。

这些漏洞导致的结果是:合法申请者(如美国本土毕业生)的中签概率被稀释,而善于钻系统漏洞的印度外包公司成为最大赢家。

雷迪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注册了多家公司,包括云大数据技术公司(Cloud Big Data Technologies LLC)、机器学习技术公司(Machine Learning Technologies LLC)和Artifint技术公司等,一共13家。

这些公司名称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门领域,业务高度重叠,且共享同一注册地址——达拉斯郊区的共享办公楼。

彭博社调查显示,这些公司实际由雷迪及其妻子控制。通过分散申请主体,雷迪将签证申请量最大化。

雷迪利用“多重注册”漏洞,让每名候选人在多家公司名下提交申请。彭博社报道,从2020年到2023年,雷迪的13家公司为288名候选人提交了超过3000份申请,平均每人被提名10余次。

例如,一名候选人可能在云大数据公司申请一次,在机器学习公司再申请一次,如此重复操作。

这种策略将中签率提升至接近100%,远高于正常申请者的约20%概率。2021年,雷迪旗下公司单年获得54个签证,创外包公司纪录。

H-1B签证要求雇主证明“真实职位需求”,雷迪的公司通过提交虚假劳动条件声明(LCA)和合同,声称需要数据工程师或AI专家。

然而,实际职位往往是虚构的,中签者被外包给Meta、亚马逊、波音等大企业,雷迪公司仅作为签证持有人,收取20%-30%的薪资抽成(约1.5万美元/人/年)。

彭博社数据表明,2023年雷迪员工中位薪资为8.7万美元,低于正规雇主12.5万美元的平均水平。

他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办公室,雇佣“签证经纪人”专门从二三线城市招募技术人才,承诺“99%中签率”。这些经纪人与雷迪的家乡培训营结合,筛选候选人并直接纳入签证申请流程。

中签者抵达美国后,雷迪公司提供机票、达拉斯合租公寓(月租约800美元/人)和基础培训(如税务和职场规范)。员工需签署严格合同,跳槽可能面临高额违约金(约1万美元)。签证续签也依赖雷迪公司的配合。这种“签证租赁”模式确保了雷迪对员工的长期控制。

三年时间里,哈斯纳普村大部分识字的青年都被雷迪搬去了美国。他们寄回外汇,村里建起新房、学校,甚至还修建了一座“美国梦纪念碑”。

雷迪的“移民流水线”让哈斯纳普从默默无闻的乡村,变成了“美国梦批发地”。

由于雷迪的搬运壮举,他在家乡被视为救星。一位当地农民对彭博社说:“雷是我们的硅谷之门。”

雷迪当选国会议员

2024年,雷迪代表国大党参加国会议员选举,竞选口号“硅谷回馈乡村”打动了选民,最终以52%的得票率当选阿迪拉巴德国会议员。

不过,他在美国的事业却接近全军覆没。

2024年7月31日,彭博社发布长篇报道《H-1B Visa: How Lower-Paying Firms Game Immigration Work Program Lottery》,曝光了雷迪是如何钻美国签证漏洞的,引发了公众关注,共和党指责雷迪这样的人夺走了美国人的高薪工作机会,司法部开始对他进行调查。

USCIS 推出H-1B新规(护照绑定、多公司禁刷),直接掐住其命门,签证“产量”下降30%以上。云大数据公司年营收从峰值200万美元滑至不足100万美元,团队缩水,部分壳公司注销或闲置。员工流失严重。

目前,他已经收缩在美业务,专注在印度发展。

雷迪绝非孤例。他是在美印度“签证搬运工”生态的一个缩影——他们深谙系统漏洞,将移民法规视为可计算的概率游戏。国家在制定诸如H-1B这类签证政策时,必须预见到人性逐利的本能与制度漏洞结合后所产生的巨大套利空间。政策设计不能仅建立在“雇主皆诚信”的理想假设上,而必须以“防范恶意操作”为底线思维。否则,任何善意的政策,都可能在现实中沦为少数人牟取暴利、损害公平的工具。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