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方丈释永信——从考研阅读看少林烟火

Page content

硕士方丈释永信——从考研阅读看少林烟火 by 单词大师刘一男

最近我扒拉了不少英文阅读理解材料,越看越咂摸出点意思——题材里科技、社会、文化啥都有,唯独宗教话题藏得比藏经阁的秘籍还深,即便偶尔露脸,也写得格外“收敛”,从不敢像其他话题那样敞开了说。按说宗教在人类文明里占了那么大块地儿,怎么到了阅读材料里就成了“稀罕物”,于是我想集中拿出这几篇阅读理解,集中研究,直到我想起了到10年前的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题。


2015年考研英语阅读题源《经济学人》的《Education and religion》,就直截了当说“接受教育越多,宗教倾向越少”。这背后藏着“enlightenment”(启蒙)的逻辑——“en-”(使)加“lighten”(照亮),教育本就是“用理性之光驱散蒙昧”。你看“education”里的“ducere”是“引导”,而“religion”的“religare”是“捆绑”,当教育让人学会“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自然会对过度教条的信仰多一份审视。

从这个角度来说,硕士方丈,的确有些突兀。

一、释永信事件并非偶然:古代历史上四次法难,不是碎了佛像,是断了“privilege”的根

北魏太武帝的剑劈向佛像时,劈开的原是寺庙占良田不纳粮的账本——这哪是“信仰之争”?是对“privilege”(特权)的清算。英语里“privilege”拆开来,“privus”是“私人的”,“legere”是“法律”,合起来是“只适用于私人的法律”,古代寺庙不纳税、不服役,恰是这种“法外特权”的活注解。

北周武帝让僧尼还俗的政令里,藏着佛道争占“resource”(资源)的纷争。“resource”的“re-”是“再”,“sors”是“命运”,本指“能再度支撑命运的东西”,可寺庙占着土地、人口却不反哺社会,就成了“吞噬资源的黑洞”。唐武宗熔佛像铸钱的火光里,映着三十万僧尼“idle”(闲置)的影子——“idle”源自古英语“idel”,本是“空虚”,当劳动力成了“空虚的存在”,朝廷怎能不急?

所谓法难,从不是与“faith”(信仰)为敌,不过是给越界的宗教,划一道世俗的“boundary”(边界)。“boundary”里的“bound”是“捆绑”,恰是说:再崇高的信仰,也得被世俗规矩“捆”住分寸。

二、佛教的传承需要香火的分寸:别让“light”燃成“flame

我常摩挲着“佛”字琢磨,加一点“火”成“伙”,是僧俗共护的道场;英语里“light”(光)若失了分寸,便成“flame”(火焰)——“flame”源自古法语“flambe”,本是“燃烧的烈焰”,弄不好就成了“conflagration”(大火)。

历史上的寺庙,但凡忘了“渡人”的初心,只盯着“accumulate”(积累)财富——“ac-”(加强)加“cumulare”(堆积),恰是“一味堆积”,香火再旺也终会被世俗的风雨浇灭。如今的少林,若只剩门票的“figure”(数字)、授权的“amount”(金额),那与当年占着土地不纳税的僧众,都是“transgress”(越界)——“trans-”(越过)加“gressus”(行走),走得太远,就回不了头了。

最后想说,“faith”(信仰)如“candle”(烛火),“candle”来自“candere”(发光),守得住“dim”(柔和),便能照亮方寸;失了分寸,亮成“dazzling”(刺眼),反倒灼伤人间。释永信若抬眼看看单词里的深意,该懂:真正的少林,不在“company”(公司)的财报里,而在每一缕“moderate”(适度)的香火中——那里,“chant”(经声)该比“abacus”(算盘)响,“original intention”(初心)该比“revenue”(收入)重。而英文阅读里的“宗教留白”,何尝不是另一种“分寸”的智慧?


下期见。

看完点个赞,孩子越长越好看。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