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钱,却值10万的口语训练方案(上)

Page content

不花钱,却值10万的口语训练方案(上) by savage和小能熊

今天早上一睁眼,刚打开我的长方形千里眼,就看到一条震惊体:

一个人能三点起来抢课,这是怎样的毅力和决心,干什么事干不成?为什么不选更轻松更有乐趣,效果 10 倍的方法?

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们花钱找菲律宾人教口语,那菲律宾人花多少钱,找谁给自己教口语?

最重要的是,口语不是鹦鹉学舌,练舌头肌肉即可。如果说话没有内容,不知道如何组织知识和思想,难道从菲律宾人那里学会吃喝拉撒的生活词汇将来好去当家庭帮佣吗?

每小时三四十,一个季度花两千多,倒贴给我我都不上。学习者最宝贵的不是学费,而是是时间,每一天都一去不复返,一个低效的方法耗费了大量时间,机会成本远超过几千几万块钱。

家长觉得便宜,是因为跟这种“传统课程”比,光英语一门,每年就要花2.5 万。

《内驱式学习》可以提供一个终极方案。不但不花钱,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得更好。

我在大二发现了练口语的方法,花了一个学起落地。期末口语考试的时候,牛津来的外教给我打了 99 分,还表示我应该得 100。假期去面试某头部英语教育机构,那家机构的特色是面向高端用户,主打纯外教授课,曾经因为一个课包 10 万而上过新闻。当时在招大学生去做助教。

面试我的是个美国人,答了几个题之后,考官突然放下材料,直接问我:“你是不是去英语国家上过学?没有?那你到底是怎么学的?能不能给我讲讲?到底要怎样才能教会那些小孩?”

我表示你要是给我这份工作,那我自然会倾囊相授。

大个子回答我:“我们招聘给人打分,最高分只能打这么高”,他用手悬在桌面几厘米的水平,

“但是你的水平在这里”。他把胳膊尽量向上伸直,表示我的水平拔地而起,高耸在他脑袋上方很远的地方。

“你做助教太可惜了,我非常愿意招你进来,但我建议你别在这家机构浪费时间。”

我本身是个非常内向的人,在宿舍一般忙着干饭,极少参与聊天。但是口语突破之后,突然跟来自剑桥的英国老师、美国交换生、来自以色列的女生成了朋友,这些“老外”热情拉我去参观古都的历史遗迹,政治历史文学信仰天南海北地聊。后来学了同传,给国家领导人,给国际原子能机构,麦肯锡,奥迪等机构做专业会议。如果你掌握了恰当的训练方法,一个内向的人甚至可以把说话当职业。

从典型的中国学生从未开过口的哑巴英语,到自如表达,让英美人以为我在母语国家生活过,这个变化其实也就用了不到三个月,没有涉及任何外国人和课程。

其实原理很简单——大脑学习的关键只有两端:一是数据输入,要大量要丰富;二是反馈,要有细致的,高密度的调参,进行迭代(书中的学习五元素)。上课的输入量和反馈数量都远远不够,会极大拖慢学习效率。

具体详细的内容,在《内驱式学习》第五章《听说篇》,这里简略地概述一下:

既然学习的本质是数据输入和参数调整,所以你第一步是需要找到合适的数据来输入。

第五章《听说篇》里,为大家提供了蓝思值从 100L 到 2000L 各阶段的学习素材(你需要先测自己的词汇量( http://testyourvocab.com/)。再根据词汇量寻找相应学习资料级别,这是按词汇量而不是按年龄算的),这样会比一对一外教更因材施教。你可以大致根据自己目前的词汇量,从我的分级体系里,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作为素材,开始练习:

要诀 1. 听读结合

选一个你喜欢的内容,不论是分级读物,还是 Ted 演讲的讲稿合集,或者是迪士尼动画分级,只要是你喜欢的,愿意重复读的,都可以。如果你懒得搜索,不想花钱买书,直接拿出你家祖传的《新概念英语》也可以,只要是有文字+配套音频即可。

分级读物最好(学乐,牛津树,兰登最佳)。儿童的分级读物,大孩子或者成年人学也非常好,全是高频词和核心句,口语和作文的时候可以直接平移使用。

给幼儿的,0 起点
给幼儿的,0 起点
牛津树拓展阅读·1-9 阶
牛津树拓展阅读·1-9 阶

更多推荐见《内驱式学习》的第四章《英语路线图》,所推荐的任何材料,都是有听有读,绘本必须配套视频,不能干读。

具体操作:

  • 第一步:看视频/听音频,文字阅读前,先语音形式输入。有不懂的地方,有生单词千万不要紧张,可以看个三五遍,完全就像看动画片一样,理解故事就行了。

  • 第二步:拿出配套绘本,把生单词查出来,标上音标和大意(因为你按照自己测的词汇量选的分级,并不会有太多生单词),然后大声朗读。

  • 第三步:再次播放视频,可以逐句停,跟读,模仿。

  • 第四步:读熟,读顺,满意之后将自己的朗读录音。

  • 第五步:播放自己的录音。

一定要录音! 因为大脑会脑补,会欺骗你,让你以为自己跟大卫·爱登堡(英国赵忠祥)说的一样好。录音之后就震惊了,怎么有人说话跟疯狂花栗鼠一样,压根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断句,一句话糊成一大片。你的大脑给你的各种印象都是它构建出来的,给自己录音可以比任何老师都能给你最具体,最真实的反馈。

听自己的录音,在书上标出自己发音不准确的地方,可以标出一切你听起来觉得不好,不对劲的地方。比如含糊,没有断句,没有重音,没有节奏…只要录音,跟原声一对比,你一下就明白自己哪里不好。

再次重复一轮第三到第五步,跟读,模仿,纠正。

反复朗读,录音,和原声进行比较和改进。

重复这个过程,直至这个文本被你朗读到极其熟悉,清晰,标准。

不断迭代,直到你说得像赵忠祥/大卫·爱登堡,不再是疯狂花栗鼠。

总结一下要诀 1 :听读结合

学习就是大脑的数据输入和反馈调参,所以你要:

模仿原声,大声朗读,读到非常熟练。

目标是将大量词句的标准语音存储到脑子里。如果没有非常熟练的语音存储量,就不能张口自如表达,因为没有弹药可用。

好多人问孩子绘本读了不少,为什么不开口说?原因就是语音形式的词句存储不熟练不清晰,所以没法拿来用。

往往是只听别人读,自己光听着,听完就扔,压根没搞熟就扔一边。

解药就是自己主动学习:大声跟读,朗读,读熟,录音,迭代。

原理:大量语音通路的数据输入,和字符通路形成对应,并且积累大量标准的词句发音储备。

录下自己的朗读,回听,纠正的原理:反馈和调参,精细反馈,一遍遍迭代优化。

要诀2. 不厌重复:

1 个材料重复 10 遍,胜过 10 个材料只听 1 遍

一段时间内,反复播放一个或一小批视频,甚至熟悉到上句出来,知道下句是什么。

原理:积累大量语音形式的词汇和语句存储,以后才能说出来。课堂输入的语句量远不如自己反复刷大量视频。不过你要是能每天上好几个小时的课,而且你找的老师学识特别渊博,语句特别丰富,信息量大,对你每天输出四五个小时,那另说。

如果觉得盯住一个内容练很无聊,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反复播放一部较长的纪录片/动画片(比如我和娃最喜欢的《功夫熊猫》和《海底总动员》),可以在配音软件上练。这些动画片都有纸质印刷版可以拿在手里读熟台词。

有的孩子更喜欢故事,可以用动画片分级读物搭配动画片
有的孩子更喜欢故事,可以用动画片分级读物搭配动画片

我练口语是在2000 年,互联网都没有。资源就是学校图书馆录音资料库。借了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著名话剧《推销员之死》磁带,又买了英若诚翻译的英汉对照版纸质书。播放磁带,对着纸书一句句模仿,模仿+录音,再模仿,再录音。直到可以在课堂,给同学表演剧里主人公的长篇独白。

每天在公交车上都听磁带,来回各一遍,听了上百遍,每个发音,语句都记得清清楚楚。还有李安的《理智与情感》电影对白录音带,一个学期,去学校听一遍,回学校路上再听一遍,一学期把这盘磁带听了一百多遍。

纪录片是最好的学习材料,说话较慢,表达优美,措辞精炼。父母给买了一大盒有 100 张光碟的《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我把这些碟从头到尾全看完了。一集 40 分钟,我看的时候会做一点点笔记,看完先整体讲一遍,然后再逐句跟读。虽然内容每一集不一样,但很多词句是一样的,所以也是在大量重复。

之后有了互联网,从香港订了Economist 杂志纸质版,在网上下到音频版,逐句跟读,录音,纠正,大声朗读,录音,标记并纠正,再朗读。

现在再也不用这么费力,网上资源唾手可得,更无法理解花钱练口语的行为。

小树 8 岁 FCE 高分通过,其实我在家从来不跟她说英语,也不知道她口语什么样。考前两天,我拿了口语题想跟她练一下,发现她答对非常流畅自如。回顾一下,其实她也是用了同样的方法。

她是幼儿园时就沉迷于恐龙,所以给她看了恐龙纪录片《与恐龙同行》,和《与怪兽同行》。幼儿园的两三年,我们家早饭晚饭吃饭时间,都在反复看这两套纪录片(有10 多集),画面上一只恐龙走出来,解说话音还没开始,小孩已经抢先说出了解说的台词。后来苹果出了《小小世界》(Tiny World),《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每套会看几个月。

《内驱式学习》,万物好奇者计划里都有推荐
《内驱式学习》,万物好奇者计划里都有推荐

小孩看多了纪录片,读绘本口音都是英国赵忠祥味儿的,根本不用担心大人发音不标准,当然肯定比菲律宾味儿的发音强太多。我们的“万物好奇者计划”里有 18 个主题,昆虫,机械,战争,肯定能选到喜欢的主题的视听输入材料。

除了纪录片,你也可以选 Ted 演讲,比如我喜欢比尔·盖茨的 Innovation to Zero 演讲,网上到处是文稿,打印学习即可。

坐地铁,通勤,各种碎片时间,把这个演讲反复听熟。再反复跟读,朗读,练熟,再换下一个演讲。

要是你懒得下载,你可以拿出你家祖传的《新概念英语》…无论如何,先练起来。

Howie 让我不得超过 800 字,又超了。下一篇再讲听说训练第三个要点“同主题听读”。


原文链接